童鑫书店书店写作计划25丨在松社书店看得见未来

发表时间:2021/4/30  浏览次数:26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从2016年开始,为了与更多对书店感兴趣朋友一起探索书店的秘密,我们开启了“加油!书店”这样一趟看似热闹却又充满了孤独的未知旅程,一年一季,风雨无阻,今年已是第四季。在今年的活动中,“加油!书店”活动主办方广西师大出版社将联手澎湃新闻·湃客,共同邀约对实体书店发展这一议题较感兴趣的作者、学者、读者等,亲身走进书店进行观察、体验与访谈,并用文字记录当下实体书店最真实的一面。童鑫书店

  一楼是朴素的招牌,二楼放置了书店公告的小黑板,在三楼的感应门后,就是书店了。整栋建筑物没有电梯,你需要拾级而动,上下求索。但当爬上了三楼,感应门打开后,400平方米区域、30个书架、15000册藏书的空间就是一个新世界。不依附热门商场带来的人流量,不追求临街门店附加的曝光度,这让松社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气质。

  郑州是个拧巴的城市,虽然是“六朝古都”,童鑫书店童鑫书店听上去很厚重的样子,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近乎“文化沙漠”:目光所及的每个行人都在赶路;可以遇见的每条道路都逃不过密集修补;几乎每场暴雨都会导致城市瘫痪;似乎所有空闲都无处消解。所有人都在寻找什么又什么都找不到。

  我小的时候,书店就是老牌国营新华书店的代指。图书杂乱缺少重点、书架间隔过窄、区域布局不合理……这就是童年对于书店的全部印象。那时候一到周末,空间就很拥挤,作为小孩儿也没啥被关怀,自带小板凳在角落看书,还要提防被来往的大人们踢到。

  没有人能说清变革是如何萌发的,2010年前后郑州开始出现一些艺文场所,第一批从业者燕姐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喜欢书就想要去接触、了解这个行业,又觉得到了最终端书与读者见面这个阶段,发现郑州缺少场所,与其寻找还不如靠自己呢。”

  2013年,童鑫书店郑州的一名公务员辞职办了松社书店,一年后因为租金问题,松社书店搬迁到文化路2号至今。一个朋友参加了松社书店举办的数学家蔡教授的文学作品分享会。“有个书店很不错啊,童鑫书店你下次回来了我们一起去。”

  直到后来我毕业返乡,机缘巧合成了书店义工才知道,那场数学家蔡教授的文学作品分享是系列活动中的一场。松社自开店就在打造品牌活动——“松社我来讲”:邀请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作家进行主题分享。

  办活动的第一步:确定主题,联络嘉宾。在松社主题永远只有一个标准:能够让人拓展见识、加深思考。第二步:细节对接,设计海报,发布活动信息。松社的微信每天上午8:00推送,童鑫书店风雨无阻,读者们也形成了固定阅读习惯,毕竟偶尔的错过热门活动的入场名额就手慢无。第三步:接待嘉宾。第四步:场地布置、设备调试、对谈备稿、秩序维护……有活动的时候是书店最忙碌的时候。

  “松社我来讲”坚持6年了,至今521期。读书是一种私密且公开的事情。一方面读者的共情基于自身过往的代入,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交流与分享观照别人的生活,补充自己的阅历。作家分享、新书签售是一种“追星”、“应援”行为吗?就如钱钟书所言:“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郑州是一个匆匆忙忙的城市,人们的注意力被大量消耗并且已经习惯停不下,这是郑州的书店生存的环境困境,也是独立书店发展的契机。有这么几个小时听那些智慧的人讲故事,自己的困惑能得到阅历丰富的台上嘉宾的一些开解,自己的见解能与同类关注的在场各位进行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折中的快速学习的方法。童鑫书店

  这种学习同时也是双向的。忙碌但享受工作的员工、往来沉静的顾客、楼下街巷的市井……这些共同构建了很多嘉宾的郑州印象。

  摄影师肖全遇到痛哭失声的女孩子,这是感性的郑州。童鑫书店诗人余秀华每次经过郑州都要来书店见见朋友,这是好客的郑州。作家李陀很钟情书店的工作餐:朴素的玉米粥、简单的馒头,这是踏实的郑州。许知远说:下次,我还来郑州。童鑫书店

  “在书店工作”有两个信息点:1.“在书店”。2.“工作”。但每个来书店应聘的人都会对“在书店”有一些“刻板印象”。

  你需要记忆力很好。咖啡师鑫磊最紧张的是咖啡煮好了,但忘了点单顾客的长相。童鑫书店于是每次送咖啡都像是一种冒险。但是鑫磊的记性似乎似乎是选择性的,因为他谈论起自己最近刚读完的某本哲学书时,从来没有忘过内容。

  你需要学会克制。贝贝是书店的美编,最多的工作是与出版社对接完成活动海报,简言之用图的形式尽可能传递书讯。所以她接收到的新书咨询就比较前沿。贝贝是个“月光族”,每个月都要告诉自己好多遍“不要再买书了”,但,没成功过。

  你需要有些小性格。曹师傅沉默如谜,他会在每天结束营业的前半小时提了水壶上岗。水壶放在前台,“接点热水!”与其同时开始做工店内清洁。每个人都见过曹师傅但他的故事经历为人不知。直到有一天,提前上岗的曹师傅被发现在在看一本历史类的书。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曹师傅是松社“扫地僧”。

  但是(着重号)!无论你是谁,职责做什么,都要经历“图书盘存”:把书一册册下架、童鑫书店扫码登记、清洁书架、重新上架。

  理论上,这项工作机械、有意义、富有仪式感。想象一下你在阳光充足的午后整理自家书架,盘点自己的“家当”,看着一本本“知识”觉得拥有了整个宇宙。累了休息会儿,歇够了继续晒着太阳清点“宇宙”。

  可是把场景切换到一家独立书店,15000册图书,搬运和录入,这不关乎诗和远方,而是一种体力劳动,伴随着书籍纸张中的滑石粉飞扬。书店老板一定深有心得,“各位,戴上手套和口罩,做好防护!”

  传闻:老板辞职公务员跨界开书店这件事儿在家庭范围内引发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最终老板的书店开起来了,老板的爹发愁焦虑了整整一年,两代人很长时间都没和解。

  不是传闻:作为图书行业的最基层与最前沿,实体书店经历过两次冲击:1. 电子书的出现与普及。2. 网络书店的快速兴起。

  很难界定时间节点,“羞于谈论理想主义”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情绪。或许每个人都压力太大,生活所迫。薪水微薄是所有独立书店的现状,直接的影响就是人员流动频繁。与员工不稳定相反的是,书店有几个相对稳定的“义工”,忙不过来,招之即来。用老板的话。“你们属于精神股东。”

  “精神股东”小谷是医学系麻醉科的学生,她会在周末空闲的时候到书店帮忙。一进门就找教辅材料然后失望而归的中年人、热恋期办了会员卡分手后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姑娘、下课后来学习的中学生、楼下的livehouse演出前来早了顺便逛书店的青年……小谷说,医学生的生活足够单调与枯燥,而书店是她认识世界的窗口。

  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或许是幽默的、睿智的、少年感……那么松社书店的特质呢?话语权还是归还老板: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能让自己稳定下来的地方。读书的时候进行社会实践、交换交流学习,闯入新的城市是一种常态,先找到当地的书店便能感知城市的氛围。本土作家的书看一些,市井人情就初步了解了。认识一些书店的朋友,童鑫书店在这个城市就像有了据点。比如,就有顾客有阵子各地出差,每到新的城市就给自己写一张明信片,寄回相熟的独立书店代收。

  我的工作是基层文化工作,在黄河滩区。日常总被质疑“知识有什么用”。第一个来到松社的那个同学很多年前就预言,“殊途同归”。结果大家的工作在偏乡,说那里的人,也不读书,也质疑。

  这种困境其实就像很多年前当郑州基本上没有文化氛围的时候一样啊,但一些人努力着,开书店、办讲座、人们开始了解,现在读书已经成为城市兴起的一种习惯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是别人很多年前在做的事情。童鑫书店行动回答:“知识是有力量的,解决问题的力量,自我宽慰的力量,佑启乡邦的力量,振导社会的力量。”

  偶尔,书店的朋友忙不过来了会问“今天放假没有?放假了来帮忙啊。”偶尔,童鑫书店会碰见来买书却不知道买什么的顾客,“义工”就会有一些推荐书目。这是很开心的事情,因为觉得好书被人知道了。现实工作中也是一样的,一些微小的努力,坚持着。就是很理想主义的希望有正向发展的蝴蝶效应吧。

  因为本职工作的原因,重新读了河南作家关于乡土的书,理论结合实际,越发理解了那句“我所有的都是故乡给我的”。有时候会去书架的最底层翻翻找找一些老旧的书,书是旧版,知识与经验从不过时。更神奇的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滤镜下,理解不同。童鑫书店书店写作计划25丨在松社书店看得见未来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春都路53号洛阳图书批发市场2楼TSC-217 电话:13838874368

洛阳童鑫书店